博士,副教授
饒松,男,1985年生,湖北隨州人,中國黨員。2008年6月畢業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勘查工程(油氣地質)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同年保送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專業碩博連讀,2014年6月獲理學博士學位。2014年7月至今,在長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任教,主要從事盆地今、古地溫場與油氣源形成過程以及大型地熱田成因機理等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2016年7月晉升為副教授。
一、教學情況
1、主講本科生《石油地質學概論》等專業核心課程;
2、講授碩士、博士研究生學位課程《盆地分析》中“含油氣盆地溫度場分析”等內容;
3、多次指導資工、地質專業本科生油氣田地下地質實習(江漢油田)和油氣地質野外綜合實習(湖北通山);
4、發表教研論文一篇:“高校新教師崗前培訓效果評估體系研究, 中國地質教育, 2016, 25(3), 5-8. ”
二、科研項目
目前主持和參與的科研項目如下: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準噶爾盆地瑪湖凹陷深層構造-熱演化研究”(No. 41502236),2016-2018,項目負責人;
2、油氣資源與勘探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川東南地區龍馬溪組頁巖氣成藏的地熱學條件”(K2015-17),2015-2016,項目負責人;
3、中石化勘探分公司委托項目“川西南地區志留系頁巖熱演化研究”,2015-2016,研究骨干;
4、國家十三五油氣重大專項專題“盆地深層-超深層地溫場演化及油氣源形成過程”,2016-2020,研究骨干;
5、中石化新星石油公司地熱專項“我國干熱巖資源勘查與靶區優選”,2015-2017,研究骨干。
三、學術論文
截至目前已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代表性論文如下:
饒 松, 姜光政, 高雅潔, 等. 渭河盆地巖石圈熱結構與地熱田熱源機理. 地球物理學報, 2016, 59(6): 2176-2190. (SCI)
Jiang, G., Li, W., Rao, S.(corresponding author), et al. Heat flow, depth-temperature, and assessment of the 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 (EGS) resource base of continental China.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6, 75: 1432. doi:10.1007/s12665-016-6238-5. (SCI)
姜光政, 高 堋, 饒 松(通訊作者), 等. 中國大陸地區大地熱流數據匯編(第四版). 地球物理學報, 2016, 59(8): 2892-2910. (SCI)
饒 松, 李衛衛, 姜光政, 等. 咸陽地熱田鉆孔溫度測量及水動力系統. 地質科學, 2015, 50(3): 982-1000. (中文核心)
饒 松, 朱傳慶, 廖宗寶, 等. 利用自然伽馬測井計算準噶爾盆地沉積層生熱率及其熱流貢獻. 地球物理學報, 2014, 57(5): 1554-1567. (SCI)
饒 松, 胡圣標, 朱傳慶, 等. 準噶爾盆地大地熱流特征與巖石圈熱結構. 地球物理學報, 2013, 56(8): 2760-2770. (中英文對照, SCI)
饒 松, 朱傳慶, 王 強, 等.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烴源巖熱演化模式及主控因素. 地球物理學報, 2013, 56(5): 1549-1559. (中英文對照, SCI)
饒 松, 唐曉音, 朱傳慶, 等. 敏感性分析在烴源巖成熟度史模擬中的應用——以川東北地區普光5井古生界海相烴源巖為例. 地質科學, 2011, 46(1): 213-225. (中文核心)
饒 松, 胡圣標, 汪集旸. 有機質生烴動力學參數研究進展: 回顧和展望. 地球物理學進展, 2010, 25(4): 1424-1432. (中文核心)
四、獲獎情況
1、中國地球物理學會2015年陳宗器地球物理優秀論文獎;
2、長江大學第四屆教學工作突出貢獻二等獎(7/7);
3、長江大學2015-2016學年優秀班主任。
聯系方式:E-mail: raosong08@163.com